当代徽剧艺术研究的价值重构与跨界拓展
[摘 要]进入21世纪以来,遵循查究徽剧艺术历史溯源和现当代发展沿革的轨迹,产出了数量颇丰的徽剧艺术研究成果,从文化、审美、社会、经济、情感与精神价值等方面,探究了现当代徽剧多元价值的融合与交汇。以价值重构为起点,从徽剧表演人才培养、作品创作、演出经济效益、传播途径和受众范围、徽剧理论研究情况等维度分析了当代徽剧艺术的传承与研究现势;以跨界拓展为契机,从与其他艺术形式的融合、在文化旅游和教育领域的应用以及跨文化与跨学科研究等方向,探寻徽剧艺术当代拓展路径,力求找到徽剧艺术研究和发展的新路向。[关 键 词] 徽剧艺术;价值重构;跨界拓展;非遗传承;艺术转型
基金项目:安徽省2024年社科创新发展项目(2024cx114);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一般项目“现存早期徽剧抄本研究”(22BB025);安徽省高校杰出青年项目(哲学社会科学类)(2022AH020100)。
引言徽剧是中国戏曲的重要剧种之一,也是安徽省代表性地方戏曲,与黄梅戏、庐剧、泗州戏并称为安徽四大优秀剧种。徽剧的产生和形成是多种戏曲声腔和表演形式融合的结果,所以其在中国南北戏曲的发展过程中起着承前启后的关键作用。徽剧传统剧目多达1404个,目前保存(存留)753个,且在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由于与京剧同根同源、一脉相承的历史(故有“徽京”之说),徽剧在发展过程中渐次被京剧同化,导致其缺乏更多的独立性。加之后继人才培养欠缺、精品力作匮乏、社会影响下降等诸多因素,造成徽剧生存空间日益缩小,生存危机日益严峻。对徽剧的保护与传承,已然到了亟待加强的境地。基于现实窘境,当代徽剧艺术有必要“激发”并“生成”研究内容,以价值重构为起点,以跨界拓展为契机,探寻其研究和发展的新路向。
一、溯源·探索:徽剧艺术的当代走向徽剧是在1949年后正式定名的。追溯其历史,“徽池雅调”的形成、徽州本土艺人对徽调发展的影响、发轫于徽州的徽班以及将徽班推向鼎盛时期的徽商,都呈现出徽剧与徽州文化的紧密联系。古徽州处于吴、越、楚文化交汇之地,这里也是诸腔并陈、百戏竞艳的地区之一。在明清两代,徽戏在徽州地区广为流传,徽州当地群众在一些重要节日或者活动中都会搭台唱戏。当时演出的戏班主要由三部分组成,即民间的乡土戏班、徽商的家班、外出职业戏班,当时的一些士大夫也参与其中[1]。这些在徽州地区的戏曲表演逐渐形成了徽戏。因此,我们所称的徽戏是当时徽州地区戏曲文化的集合,而不是一个戏曲剧种。明万历以后,随着徽商崛起,其足迹遍及天下,极大地促进了徽州社会和文化的发展,徽戏的演出范围不断扩大,并在发展过程中逐步融合了昆山腔、弋阳腔、余姚腔、秦腔等众多戏曲唱腔,形成了具有自身唱腔特点的徽调。徽戏和徽调勃然兴起,促成了徽州地区戏曲文化的大繁荣。徽商的崛起在深层方面使得徽班和徽戏蜚声大江南北,在“无徽不成镇”的背景下,大量徽班伶人跟随徽州商人走南闯北,使徽戏得到传播[2]。民国初年,徽戏的演出日渐凋敝,在徽州地区只有休宁和绩溪的乡村还保留着一些民间的戏曲班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徽剧这一古老的剧种得到了新生。徽剧艺术在1949年后的发展沿革经历了几个重要阶段。1956年,在上级相关领导的关怀和倡议下,成立了安徽省徽剧团,成立后的两年时间内,就招收了一批青少年徽剧演员,重新开始了徽剧剧目的排演和徽剧音乐的创作。此后,安徽省徽剧团的发展虽经历了整合与恢复的过程,但是其为徽剧的传承与发展做出了标志性的贡献,更培养了一批徽剧表演人才。2005年,安徽省徽剧团与安徽省京剧团合并为安徽省徽京剧院,在徽剧剧目表演、徽剧人才培养、徽剧剧目创作、徽剧相关学术研究等方面成绩斐然,取得多项国家级奖项,培养了一批国家级(以上为52页)徽剧表演人才。时至今日,安徽省徽京剧院一直是安徽乃至全国范围内影响较大的徽剧演出和研究机构,也是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徽剧)项目代表性保护单位。目前,全国比较有代表性的徽剧艺术表演团体和研究单位还有江西省婺源县徽剧团和安徽省黄山市徽剧艺术传习所等。戏曲艺术的发展离不开青年人才的努力,他们通过“身体技艺”使戏曲成为一种充满生命力的文化表达形式,是戏曲艺术文化的核心传承主体[3]。近年来,安徽艺术职业学院开设徽剧定向班,致力于为徽剧传承培养新生力量,但还需要创造更多演出机会助其成长。中国戏曲着重以戏剧展现演员的能力和风采,演员的能力得以在戏曲表演中凸显。笔者在与著名徽剧表演艺术家李龙斌深入交流时,其对此深有感悟。正如他所说:“戏曲是根据演员的条件来编排这个剧,而不是像电视剧一样演个故事情节。很多故事情节老百姓早就知道了,观众更多是去看演员。我们将戏曲演员叫‘角儿’,比如100个武生演绎《三叉戟》有100种演法,剧目一定要根据演员的条件来设定动作,而不是约定俗成,所以说每出戏的传承是演员艺术的传承,不是剧情的传承,艺术是在演员身上,在‘角儿’的身上,这样才能传承下去。”在传统徽剧的剧目和演出设计中,需要深思熟虑和科学规划,要根据戏剧的要求和演员的特点巧妙地量体裁衣。根据不同演员的个人情况,在传统剧目的基础上删繁就简,革新传统剧目的演出方式,保持戏剧的内涵不变,使其更为精练。通过每一出戏展示优秀演员的艺术风采,使剧目成为更易被记住的经典之作。当下,徽剧剧目受到创作周期长以及有严格规律和固定程式等特点的影响,依然以传统剧目为主。徽剧应在传统的基础上创作更多现代徽剧剧目,用传统魅力打造当代徽剧精品。从内涵来看,影响当代徽剧的核心元素正在发生嬗变。从“互文性”的视角出发,各种戏剧之间的“交流”“影响”以及“碰撞”所产生的“间性合力”,将有效推动徽剧研究的发展。当代徽剧艺术理论研究的难点在于:一是各类资料的搜寻与整理,有些早期的资料因年久而散佚,只能通过徽剧艺术研究学者获取相关资料;二是徽剧艺术在发展过程中受到京剧的冲击,要维系其发展,亟须充分挖掘其独有的艺术特色,延续其厚重的艺术魅力,提升内在价值,并探究精神内涵。近年来,与徽剧相关的科研项目和研究论文明显增加,这些研究涉及徽剧的历史渊源、表演艺术、音乐结构、舞台设计等多个方面。2022年,安徽艺术学院申报的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项目“现存早期徽剧抄本研究”成功立项,是近年来在徽剧理论研究领域的一个重要节点。
二、重构·凝练:徽剧艺术的多元形态在新时期的大背景下,要深入考察徽剧艺术的内涵特征及发展规律,利用价值重构与凝练的理念,为徽剧艺术研究提供新视野、延展新内容。从艺术价值的角度来看,徽剧以其独特的唱腔、舞蹈和面目表演为特色,在传统徽剧表演中,将独特的审美价值发挥得淋漓尽致。徽剧表演风格大胆张扬,犹如草书潇洒豪放、充满力度,彰显了独特个性。徽剧表演服装搭配以大红大绿为主,既延续了徽剧传统审美的鲜明特色,又在大胆的色彩搭配中呈现出独具创意的审美观。在音乐伴奏方面,徽剧常采用大锣、大鼓等强节奏打击乐器,与动作相得益彰,这种表演风格为观众彰显出徽剧的独特魅力。徽剧艺术所呈现的审美价值和情感价值相互交织、密不可分。在徽剧艺术表演中,情感的真挚表达为审美注入了生命力,观众在欣赏徽剧时对于剧目、剧情的情感共鸣,成为对徽剧艺术表达的一种回馈。徽剧艺术自身的美学特质进一步规范和引导着观众的戏曲审美品位[4]。徽剧作为一种古老的戏曲剧种,其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应该在当今时代更好地呈现与传播。徽剧剧目题材涉及艺术、历史、文学等多个方面,舞台表演、音乐伴奏、服饰装扮等独树一帜,具有鲜明的风格特征。随着社会的发展,多元化的社会形态对传统徽剧产生了一定的冲击,徽剧的历史和文化价值要与当代社会价值相融合。传统徽剧在表演形式和题材内容方面较难与现代审美契合,特别是对于年轻观众而言,他们接触戏曲艺术较少,对于其历史和文化价值的理解不够,这就导致徽剧的价值难以得到充分体现。对于传统徽剧,我们需要在保持其传统历史和文化价值的基础上,与时俱进地进行创新,这是戏曲发展题中应有之义[5]。我们要让徽剧与当代社会产生更多的连接点,通过创新表演形式、拓展题材、引入更多现代元素等方式让更多观众接触和喜爱,使传统与现代能够和谐共存,在重视博物馆式的“静态传承”外,更应着力“活态传承”,使古老徽剧展现出当代社会价值与多元形态[6]。当下,市场经济决定了传统戏曲文化在传承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带有商品属性[7],导致传统戏曲面临着现代经济和市场的挑战。许多国营戏曲院团和曲艺团倘若没有国家财政的扶持很难支撑,以有无演出活动或有无观众的标准来衡量,它们中的许多剧种、曲种实际上已经濒临消亡[8]。曾有学者发表“戏曲是农耕时代的产物”的观点,此言论当然较为偏颇。在面对传统文化时,我们不能只看经济效益,更重要的是如何在商业化的压力下保持传统文化的纯粹性,使大众树立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正确认同和自信。徽剧演出团体可以通过提高演出质(以上为53页)量、创新剧目、积极地寻找政策和项目支持等方式寻找艺术与经济的平衡之道,确保徽剧艺术在市场经济的时代背景下占有一席之地。
三、跨界·转化:徽剧艺术的层级跃升徽剧作为戏曲艺术种类,与其他艺术形式一样,在当代可尝试更多跨界融合和转化,以寻求更多艺术表达的可能。艺术表现形式上的跨界融合可体现为在其他艺术表现形式中融入徽剧元素以及在传统徽剧中融入现代艺术表现形式。前者包括将徽剧与民族舞、古典舞、现代舞等舞蹈种类结合,如安徽省歌舞剧院创作并演出的大型舞剧《徽班》;将徽剧元素融入现代音乐创作,如国家艺术基金项目歌曲《大徽班》中引入了徽剧锣鼓伴奏、徽剧著名唱段《水淹七军》的音乐动机及徽剧念白等大量徽剧元素。后者可体现在将徽剧与现代舞台视觉艺术进行融合,创造出更多新颖的舞美和空间效果,如徽剧《徽班进京》中旋转平台和现代多媒体技术的使用,给观众带来强烈的视觉冲击,沉浸式观演的同时还呈现出徽剧的传统美学。为了适应信息化时代的潮流,徽剧可积极借助数字技术手段,如通过网络直播、在线演出以及微博、抖音、微信等网络在线平台和社交媒体,拓展受众范围。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徽剧表演名家年事已高,可尽早对徽剧表演名家进行口述史研究,并将他们的采访内容转为音频和视频资料留存。同时,对徽剧文本、唱段录音等传统徽剧资料加以挖掘和整理,建立徽剧资料档案,方便后人学习和研究。此外,可将传统徽剧表演与AI、AR等先进技术相结合,让观众沉浸式体验和参与到徽剧表演中,创造出更为个性化的观赏体验。在文化旅游领域,文旅融合的思路也让戏曲艺术的演出与创作从传统的物理剧场转向了更为广阔的社会环境和虚拟空间[9]。如结合自然景观开发徽剧文化旅游路线,以及通过设计具有徽剧特色的纪念品,如脸谱、戏服、音像和文创制品等,让徽剧以另一种形象和媒介展示出来,产生持续的社会影响力。在教育领域,将徽剧纳入学校美育课程体系中,通过邀请徽剧传承人走进校园开展演出和讲座等活动,与学生近距离接触,潜移默化地增强学生对徽剧艺术的认知和兴趣,使徽剧艺术成为促进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力量。徽剧的跨文化融合是一个多维度的创新过程。在当今全球化时代,中国戏曲的对外传播着重解决的是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共融问题[10]。这种融合涉及文化内容的互鉴和改编等,要引入更多的故事元素,使观众更容易产生共鸣。如现代徽剧《惊魂记》就是通过融入西方多元文化题材和人物,将莎士比亚《麦克白》的故事背景移植到春秋时期的中国,展示了通过徽剧艺术形式解读西方经典的过程。同时,在当代徽剧艺术的理论研究领域,应积极寻求更加开放的模式,以跨学科研究打破学科间的壁垒,建立包含文学、音乐学、舞蹈学、历史学等多学科元素的徽剧研究综合理论框架,并确保各学科都能在此框架中找到自己的位置。余论当代徽剧艺术的研究不仅仅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更是要深入探究如何为当代戏曲艺术的发展开拓新的可能性。徽剧艺术在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吸收融合、扎根实际、不断创新的精神。在当今社会,徽剧艺术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应该勇敢地迎接新的艺术实践和表达方式,在表演形式、表演内容等方面进行创新,打造高质量作品、培养继承者,进一步完善活态传承方式,拓宽传播渠道、吸引年轻受众,从而促进徽剧艺术的传承。未来,希冀能够通过多方共同努力,促进徽剧艺术更好地传承、发展,为古老徽剧注入新的生命活力,让徽剧艺术的价值和精神能量能够更好地得到弘扬,对中国戏曲文化产生积极的影响,让传统地方戏曲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参考文献:
[1]汪晓峰.论徽班发展的四个阶段[J].中国京剧,2021(11):84-89.
[2]范卫东.浅谈徽剧的传承、保护与发展[J].中国戏剧,2020(2):82-83.
[3]纪明明.戏曲类非遗传承发展的现实困境与未来走向[J].理论月刊,2022(3):79-85.
[4]钱志中.20世纪上半叶中国戏曲史的跨学科书写[J].民族艺术研究,2023(1):18-25.
[5]李必友.新时代戏曲教育守正创新论略[J].戏曲艺术,2022(4):1-7.
[6]周烨.试论文化产业背景下的戏曲活态化传承[J].人民音乐,2016(2):78-81.
[7]王馗.剧种传承与戏曲艺术体系建设[J].中国戏剧,2023(9):12-15.
[8]曾小燕.传统戏曲在文旅融合背景下的破圈突围[J].戏剧文学,2024(10):113-119.
[9]李志远.新世纪以来戏曲学科发展综述[J].中央戏剧学院学报(戏剧),2024(1):14-24.
[10]吴彩霞.戏曲《牡丹亭》多元文化的跨文化传播[J].戏剧文学,2023(12):110-116.
作者简介:纪恺(1983—),男,汉族,安徽池州人,博士,教授,研究方向:艺术学。作者单位:安徽艺术学院
- 上一篇: 对古筝演奏技巧发展的多维思考
- 下一篇: 《百年孤独》:后现代主义文学视域下的艺术解析